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處理好發展和減排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色添彩,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一、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已經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綠色發展,不僅是生產方式、技術水平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制度層面。因此,我們要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效激勵和約束,將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落實到社會各方面。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地位,不斷解放和發展綠色生產力,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相得益彰。
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要從市場機制、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等重點領域著手,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落到實處,提高改革的執行力,釋放改革活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行專職專責,通過立法合理劃分各部門職責邊界,避免相關部門互相推卸責任;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按照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使用權和監管權分離原則,精確核算自然資源資產、精確劃定國土空間及量化控制資源使用;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監管的公眾參與模式;制定和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綜合立法,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金融、財政、人口、產業、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也要體現綠色發展要求。此外,還要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建立有利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近年來,我國很多地方依托優質、豐富的生態資源,將其轉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培育新的產業形態,讓“青山”變“金山”。例如:一些地區根據高原生態特點,發展有機青稞生產、有機畜牧業;一些地區利用“好山好水”,通過生產高品質的系列農產品,打造生態金字品牌,增加農副產品附加值;一些地區則是通過挖掘歷史、民族文化資源和開展鄉村環境整治,推動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進“生態資產”向“生態資本”的轉變,開展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等;還有一些地區通過將生態權益出讓、生態補償、土地承包經營、所有權抵押融資等方式,實現青山變“銀行”、居民變“儲戶”、資源變“資金”。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保護能夠引導和倒逼經濟加快轉型,逐步有序地實現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國民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
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綠色發展。實現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就要求改變過去粗放的生產模式,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發展綠色生產方式,使經濟和社會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基礎之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當前,綠色科技成為科技為社會服務的基本方向。綠色科技創新不僅是綠色發展的關鍵,而且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綠色低碳轉型意味著產業發展不再依賴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而是將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推動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產業綠色化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微觀層面上,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貫穿于企業生產全過程,推動綠色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可以有效促進產業綠色清潔化轉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削減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中觀層面上,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可以有效增加環保裝備、低碳產品的供給,創新綠色服務和引導綠色消費,加強產業基礎研究和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傳統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和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宏觀層面上,綠色低碳科技創新不僅能夠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綠色化,還能夠加快能源消費低碳化,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對“雙碳”目標進行了整體布局。“雙碳”目標的實現既需要重大技術創新突破,也有賴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要充分挖掘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潛力,在實現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為全社會綠色轉型發展提供示范路徑。一是壯大綠色低碳技術企業群體,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融通創新,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加快綠色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培養,推動研發成果的有效轉化。建立健全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打造綠色低碳、附加值高、競爭優勢明顯的綠色產品供給體系,引導綠色消費,增強企業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的內生動力。二是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在高科技、高效益和低排放領域培育新動能,促進綠色技術、綠色投資和綠色產業的有效對接。加強區域合作,增強知識溢出,促進產業分工協作,充分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延續創新要素生命力,提升創新體系效能。三是推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綠色改造升級,推動生產流程和生產工藝的革新以促進減碳,加強固廢綜合利用,促進資源循環利用。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重點行業以及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不僅是“雙碳”目標順利實現的基礎,還將助力構建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綠色低碳科技創新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驅動力,不僅從技術層面為實現低碳、零碳、負碳提供實踐方法,還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發揮著推動作用。而綠色低碳產業是將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轉化為現實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成為引領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
三、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共建美麗家園
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從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到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都離不開公眾踴躍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是實踐的指南。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首先需要在思想觀念上來一次破舊立新,樹立新的價值觀、生活觀和消費觀。要通過學校教育、媒體報道、制度引導、監督約束等各種方式,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強烈意識,大力強化公民環保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其次要實現消費行為綠色化。迎接綠色生活時代,需要從生活點滴開始建構。既要從供給端和消費端發力,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比如禁止“過度包裝”、治理“快遞垃圾”、推行“光盤行動”等;又要養成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形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活方式,影響并帶動身邊更多的人踐行綠色理念、改變生活方式,將綠色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一時的努力或許并不難,難的是持之以恒、持續用力。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我們定能匯聚起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共同創造美好家園。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